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因此,将三大法说或六位说看作汉人三纲说的直接源头或其第一个阶段,是颇为恰当的。从天到大常,从大常到大法,这是一个纵贯下落的系统,然其实体并无二致,其涵义处于不断开展的过程中。
匹合与相对,是位分伦理的大义和本根所在。所谓可远措,指远措之于天常。有此位则有此职,位职相配。所谓六位,指夫、妇、父、子、君、臣。如果说郭店简《六德》篇是一篇杰出的伦理学著作,是一篇关于位分伦理学的鸿篇巨制,且其与已证明为孔子本人著作的《尊德义》篇高度相关,那么它不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又会是谁人的著作呢?如此反问,可知《六德》篇最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而且是孔子的早期著作。
夫妇一环因其在此种伦理系统中最为本始,故先列之。《王力古汉语字典》曰:纲,渔网的总绳。所谓: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可见,祭祖礼充分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发挥了引导教化的功能,家族中的每一位参与者也正是在具体的仪程中受到活生生的伦理教化与道德情感上的激励。(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428页)又有学者称之祀典,并概述其设置的基本原则为崇德报本。故而,祭礼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礼记·祭统》)。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礼记·礼器》)可以说在祭礼中从国君到卿大夫、国君夫人到命夫(同宗的夫人)皆有各自的仪节行为,在祭礼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义务,通过这些仪式促进了每一位参与者对君臣的上下关系、夫妇伦理关系的理解与认同。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荀子·礼论》云:祭者……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礼记·曲礼下》载: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即天子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山川之神,户、灶、中霤、门、行五祀神。对父母死后的祭祀与生前的奉养是一样重要。
祭礼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不仅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严格的祀典制度,并在儒家的诠释阐发下构建了独特的人文体系,展现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 进入专题: 祭礼 。认为孝子举行祭礼首先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真实情感就是对祖先的敬畏——心怵。儒家对报十分重视,将之与仁义并列,而祖先是血缘种族之本,报答他们的恩情更是人之首要任务。
《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故举行祭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教化的过程。(《礼记·郊特牲》)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把握祭礼之义,强化祭祀的人文精神,重塑祭祀的现代精神。
祭祀之礼中,强调夫妇亲自举行。其中的不忘本亦值得注意,有学者称指出:在汉语思想语境中,忘本也许是对一个人最严重的否定性评价,懂得报恩则是最基础的德行。《周礼·春官·大宗伯》言: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礼记·表记》云: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儒家还从祭礼所包含的人伦关系谈其教化意义: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亦以追养继孝阐明宗庙祭祀产生的缘由。
其强调报本返始,表达未忘本、务施报的自然情感。《礼记》中多次记载君与夫人的行礼位所与具体分工,如:君致斋于外,夫人致斋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礼记·祭义》)君主在明堂祭祀祖先可教化孝道,在小学祭祀先贤可教化诸侯崇尚德行。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一如学者所言:祭礼虽是致敬鬼神的行为,但不是鬼神强加于人,而是本于人之内在自觉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于孝子‘心怵的体验。
此段依旧是从行孝的立场剖析祭礼,指出:对已故亲人的孝就是不忘其形象、不忘其声音、不忘其心志爱好,在心中永存不忘。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总之,可以说,追养继孝思想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发挥了纽带的作用,维系着隆重庄严的祭祖之礼,同时也维系着森严有序的宗庙制度。故而,举办祭礼时,孝子心情是复杂的,快乐和哀伤参半,即所谓: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白虎通·宗庙》篇载:王者所以立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远之。从这层意义上说,祭礼无疑为人生礼仪中最具报本返始意蕴者。
是以,在儒家看来,对父母的祭祀也是孝子尽孝的重要表现,是补行对父母生前的赡养、抒发孝子思慕情感的必要形式,从而使生者对亡故亲人的感情与孝道得以延续。《诗经·小雅·蓼莪》载: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张树业:《德性、政治与礼乐教化》,第291页)为什么要举行春礿、夏禘、秋尝、冬烝的四时祭祖礼?《礼记·祭义》中给予了回答: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礼记·祭义》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虽然从天子到庶民的祭祖礼仪规格不一,但都贯穿着报本反始的思想主旨。而在祭祀的那天,孝子们进入庙室仿佛看到了已故亲人的容貌,又仿佛听到了亲人的动静与叹息之声。无论是崇德报功,还是崇德报本,祭礼背后报的义涵都是一致的。
君执圭瓒祼尸,大宗执璋瓒亚祼。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此孝子之心所以追养继孝也。古代中国祭礼种类繁多,不仅仅上述郊天礼、祭祖礼、社祭礼蕴含着报本反始的理念,其他类的祭礼亦是如此。
内含追养继孝的意蕴,突出体现了孝的伦理精神。事实上庶人也祭祀祖先。